“开好门”是起点,“办好事”是关键
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,“开门教育”成为解锁党群“鱼水情”的关键密钥。“开好门”是起点,“办好事”是关键,最终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之变、分享教育成果。只有真正将“开门教育”落到实处,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群众心中的“硬杠杠”。
“开好门”是基础功课,必须敞开心扉、广纳群言。开门教育成效如何,群众感受最直接、评价最权威。若只是象征性地“开条缝”、形式化地“摆个摊”,群众必然敬而远之。“开好门”的真谛在于诚意与行动,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。这意味着要广开“纳谏之门”,不仅要守好线下服务的“窗口”,更要拓宽线上表达的“端口”,在问政、问计、问需、问效中让群众意见充分涌流;要敞开“监督之门”,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邀请,乐于并善于在群众监督下开展工作,让权力运行时时处于“阳光”之下;更要叩开“群众心门”,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、听民声、解民忧、纾民困,用真诚的关怀回应具体的诉求。
“办好事”是核心要义,必须转化成果、惠及于民,答好群众的“满意卷”。开门教育关键在“办”,核心在于将开门纳谏汇集的民意,切实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实际成果。绝不能“开门轰轰烈烈,办事无声无息”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用结合、知行合一,将所学所悟融入推动高质量发展、促进乡村振兴、提升治理效能、应对风险挑战等发展民生一线实践,在实干担当中增强群众获得感。要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一件件“关键小事”,推动从“解决一件事”向“解决一类事”转变,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。更要让群众在日常点滴中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新风气、新面貌、新效率,以实效提升群众满意度。只有通过惠民的务实行动,将“开门”的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惠,才能有力印证八项规定精神是“长期有效的铁规矩、硬杠杠”。
“常开门”是长久之策,必须常态长效、接受阅卷,擦亮作风的“试金石”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开门教育绝非一时之举、权宜之计。要巩固和深化学习教育成果,确保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、化风成俗,就必须摒弃“活动一阵风”的心态,建立起“门常开、事常办、卷常阅”的长效机制。要以“开好门”的持之以恒诚意和“办好事”的不懈奋斗姿态,向群众展现改进作风的决心和韧劲。(欧阳源)